把未来和昨天关在门外
两篇《把未来和昨天关在门外》散文阅读,未来代表将来,昨天代表过去。每个人对未来的期待和过去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一起来感受以下两篇散文《把未来和昨天关在门外》的不同之处吧!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每天遥望憧憬不可知的未来或者反思昨天,而是动手清理手边那些细小碎屑的实实在在的事。
1871年的春天,英国蒙特瑞综合医科学校的学生威廉斯勒对人生中的许多问题充满困惑,他不明白应该怎么处理远大的理想和具体的身边小事,一个人应该有怎么样的做事态度才能成功,但对手边的小事又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他甚至以为现在的学校生活枯燥乏味,没什么值得去用心的,因而他的成绩也每况愈下。他找他的老师探讨这些困难的人生问题。他的老师推荐他阅读哲学家卡莱里写的一本哲学启蒙读物,老师说,他的书里或许有答案帮助你解决问题。
威廉斯勒是一个意志很坚定的青年,他一向不崇拜大人物,更不相信所谓的名人名言,对许多问题一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既然是老师推荐,他想或许真的`有用。他拿过书漫不经心的浏览起来。
突然间,书中的一句话让他眼前一亮:“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未来,而是动手清理手边实实在在的最具体的事情。”
他恍然大悟:是啊,不论多么远大的理想,都需要一步步实现啊;不论多么浩大的工程,都需要一砖一瓦垒起来啊。
他明白了,他的困惑解决了,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知道,那些远大的理想,应该让他们高悬在未来的天空里,最紧要的,是把手边的每一件具体事做好。,让自己时刻生活在今天。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1871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年轻的威廉斯勒开始埋头读书,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目前最紧要的事情,他要把自己的成绩搞上去。半个学期以后,威廉斯勒就一跃而成为整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两年以后,威廉斯勒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来到一家医院做医生。他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对每一次出诊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很快成了当地的名医。
几年以后,他创办了约翰.霍普金斯学院。他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贯彻到每一个细节里。许多专家学者慕他之名来到他的学院工作,使他的学院很快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最知名的医学院。
威廉斯勒成功以后经常被邀请到耶鲁大学演讲,在演讲中他告诫学生们说: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他还说,“要把未来和昨天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于今天,最重要的是把你手边的事情做好,这就足够了。”他正是靠着这两句话,精心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不仅成为那个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还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被英国国王授予爵士爵位,这是那个时代学医的英国人所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他去世以后,人们需要用1466页的两大卷书才能够记述他传奇的一生。
世界上最有名的媒体《纽约时报》的总裁苏兹伯格也曾经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年轻的时候他得了棘手的结肠痉挛病,这种病极其痛苦,他的身体几乎就要垮掉了。引起病症的原因很简单,他在步兵师担任士官,工作职责就是建立和维持一份在作战中战死的人员记录,收集他们在战场上遗失的东西,并准确把物品送到死者的家中。由于每天接触无数的战死的人和他们的家属,每天都要面对那些几乎千篇一律无序杂乱的繁琐的细碎的工作,他变得烦躁异常,并开始担心自己哪一天死去,回不了自己的故乡,见不到16个月的儿子。日积月累,他的神经开始高度紧张,继而发展成结肠痉挛病。
他被送进了医院。一位军医在检查了他的身体之后告诉他:你的身体没有什么不好,你的问题纯粹是精神上的,我建议你把自己的生活想象成一个沙漏,沙漏的上一半装满了成千上万的沙子,而沙漏一次只能漏下一粒沙子。我们的生活就如这个沙漏,我们每天早晨都会发现自己一天当中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我们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就如同只有一粒沙子通过沙漏底部的缝隙。
从那以后他明白了,他每天不论面对多么复杂碎屑的工作,都时刻想到那个沙漏:“一次只能流过一粒沙,事情一个个地做。”
这个重要的人生哲学很快融入到他的生活当中,成为他处理一切问题的准则。战争结束以后,他到了《纽约时报》,这个工作方法和人生态度,让他几乎在任何一个岗位上如鱼得水,最终做到了媒体的总裁。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今天的身边的时刻,过去了的昨天与没有来到的未来都与我们没有关系,如果我们做好了此刻的这一件事情,把昨天和未来关在门外,我们就拥有了人生的全部了。
宋人林逋《省心录》中说:“岁月已往者不可复,未来者不可期,见在者不可失。”它告诫世人,昨天已成为过去,未来终究模糊不定,能够抓紧的只有现在。珍惜今天,把握现实,才是生命的要义。
整天陶醉于未来的浪漫憧憬中,往往使人好高骛远、心浮气躁,深陷空想的泥淖。这种脱离实际、以理想代替行动的`处世态度,只能是浪费青春和生命,最终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法国著名生物学家拉马克,16 岁想当气象学家,后来想当个金融家,24 岁又爱上了乐器,想成为一个音乐家。从气象学家到音乐家,从16 岁到24岁,拉马克壮志凌云却未能下定决心刻苦钻研,因而一事无成。后来他在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帮助下,投身生物学研究,历经35 年努力,一举成名。而“志大才疏”的马幼常痛失街亭,断送了蜀国希望;“纸上谈兵”的赵括长平一战,葬送了赵国江山。这种脱离实际的狂热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的铁墙面前注定碰得头破血流、粉身碎骨。
一味沉溺于昨天的怀想中,往往使人患得患失、多愁善感,折耗进取的雄心。才华横溢、少年得志的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后,满腹牢骚,成天自怨自艾,三十多岁便抑郁而死。倘若贾谊能像伊尹那样五就周而五从汤,能像管仲那样于缧绁之中犹不坠青云之志,像傅说、百里奚那样处逆境而自得其乐,则三公九卿之高位于贾谊而言迟早都是囊中之物。恰如李白诗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昨天既已过去,那就要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向它们挥手告别,而不是作茧自缚,让既往的得失利害蚕食自己的斗志。
也曾看过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小男孩儿提着篮子去田头捡蘑菇,捡到一个后就想:下一个可能比这个还大,于是丢弃了这个再去捡,但下次捡到的反比前一个小。他当然不甘心,扔了再去捡。就这样,他一直捡到田边,篮子里依旧空空如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把握现实有多么重要。“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着眼现实,活在当下,才是智慧的人生。
人在高三,我们大可不必为曾经的折戟沉沙而颓唐丧气,也不必为曾经的技压群雄而得意忘形,更不必为明天是否能独占鳌头、如愿以偿而焦虑不安。我们应该拥有的是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与淡定,是一种“天下大事,必起于细”的睿智。
脚踏实地,让每一天过得充实!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