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实践报告

时间:2025-01-03 19:40:22
美术鉴赏实践报告

美术鉴赏实践报告

美术鉴赏实践报告,报告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很多事情都有些报告的时候,那么,美术实践报告要怎么写呢?下面死小编收集的美术鉴赏实践报告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美术鉴赏实践报告1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也应随之改革,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美育功效。但是,在高中教学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与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整合美术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实际需要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资源,提高美术课教学效率。美术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不是一本教材就可以全部涵盖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搜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将其整合在美术鉴赏课中,充分发挥美术的美育功能,展现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主要特点,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深刻的认识。例如,针对国外的美术作品,可以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中世纪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的欧洲、十八世纪的近代欧洲等时间顺序,来介绍国外著名的美术作品,加强学生对美术发展史的全面了解,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和现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美术素材。如标识设计、海报、工艺品、建筑物、雕塑等,都可以适当融入到美术教学中。这些实物不但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审美联想。例如,为了深化艺术主题,可以用音乐、影视资料、故事讲述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欣赏热情。同时,教师要注重加强美术课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综合学习过程中积累相应的社会文化知识,深化美术学习经验。

三、培养学生鉴赏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鉴赏课上,教师要将学生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把握学生的心理,挖掘美术作品吸引学生的因素激发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兴趣。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更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国画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挖掘国画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感悟国画的思想意境,比如花鸟画展现了大自然的真谛,人物画给人一种传神的感觉,山水画则体现了山水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国画就是中国古代画家借物抒情的工具,仔细品味会别有一番风味。美术鉴赏需要用眼看、用心品,所以教师在艺术作品的选择上要坚持能够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原则,只有作品吸引学生的眼球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四、开展探究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美术教学过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教师总是强调让学生在45分钟时间内做到“一课一得”。这样紧凑的课程安排,实质上却没有取得多少成效,课堂效率比较低,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并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获取者,而教师要充当好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协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园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分析教材、介绍背景资料、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今天的教学主题为“古代造园艺术的审美精神”,然后将主题细化为三个学习单元,并给学生介绍每一个单元的目标和操作方式,制订相应的学习评价细则;然后分课时开展教学,将资料进行收集、研读、比较、归纳、总结后,落实到每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明确分工协作,通过团结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通过学生的校园写生,可以更加细致地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从而更好地体会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造园理念;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的整理和交流,还可以展示学生成果,由教师进行评价或学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

总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真正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真正让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绽放新的精彩。

  美术鉴赏实践报告2

在小学美术单课程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设计。一节鉴赏课中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创设一个理想的言谈情境,只有在对话情境中,才能促发学生的思维激荡,这种思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了学生与作品、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了解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或者在这种理想的言谈情境中,学生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又生成了新的理解,这个过程是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意外”收获。在去年的校青年教师岗位练兵中,我挑选了人美版美术第十册的鉴赏课《着衣母婴卧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主体言谈情景的创设,允许并赞许课堂中可以出现不同的声音和意见,鼓励独立思考;欣赏过程比结论本身更重要,注重课堂生成;教学环节设计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并尽最大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活动;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并在结束时设计开放式作业,了解学生解决问题情况,做到首尾呼应。设计“我手写我心”环节,检验总的学习效果。在整节课完成之后,学生就作品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总结性的欣赏评述。包括与最初的认识相比较、怎样欣赏现代雕塑和理解亨利摩尔的创作、对母爱的新认识、是否解决了心中的疑惑等。根据 2011版《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所强调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现象”,使学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欣赏领域还提出新的要求,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艺术作品创作手法的形成因素很多,来自传统和同时代艺术风格的影响、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和创新能力都是影响作品的重要因素。因此欣赏和品鉴艺术作品需要加入创作背景相关知识,仅仅停留于学生粗浅的感受显然是不够的。同时鉴于学生年龄特点,教学中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着衣母婴卧像》相关创作背景(这样学生认识必定不牢固,即便知道了答案也不一定真正理解),而是将这些有机地在渗透在各教学环节的.学生活动中,在学生感受、体验的基础上来讨论和讲解,做到适时、有效。这样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知识的内化。美术鉴赏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结构、意涵和象征意义,并作出作品优劣的价值判断。是一种从图像阅读中获取意义的行为,是学生在感知图像或视觉符号的基础上,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引导掌握图像意义的精神活动。美术鉴赏教学又不同于美术史的学习,美术史的学习往往是一种既定的事实,它向学生呈现的是知识的结果,而美术鉴赏教学更注重学生与作品的对话,以及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过程才是教学的意义所在,教师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课就成功了一半。美术鉴赏教学与艺术作品的理解与判断是密切相关的。而在艺术作品理解方面,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为理解艺术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途径:让我们了解在视觉影像的阅读过程和意义建构中,因为观者的文化经验与知识背景不同,将会呈现不同的理解。而在美术鉴赏课例中,教师丰富的知识面更有利于对艺术作品的正确诠释。所以教师要博览群书,只有如此,在课堂上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

老师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不管采用哪种美术教学观念,都应体认教学过程中师、生、作品间均进行着不同的对话和沟通,所以每个人对老师、同学、作品也将产生个别化的理解,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中,美术作品往往只有一种绝对的独一无二的意义,鉴赏只能是鉴赏者对这种意义的单向的.审美静观。在这种理论的驱使下,美术鉴赏教学的课堂完全变成了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只能被动地、谨慎地、封闭地去阅读。与之相反的阐释学,则是希望将鉴赏教学从习惯了的预设化、模式化而又狭小单一的阐释空间中解脱出来,在充分尊重知识的客观性与严肃性的前提下,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艺术作品本身是开放性的,不仅仅属于生成它的那个时代,不同时代的人必会对同一艺术作品有着不相同的审美理解。所以,应当鼓励学生走出作品意义的封闭圈,自由释放和表达个人阅读作品的体验。如此,学生不仅能提高鉴赏能力,而且也有助于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老师应体会理解是具有差异性的,尊重差异的他者,让教室内的对话、沟通具有多元的意义,这种尊重他者的原则,还要持续地存在教室环境中,不论上课与否,都应营造出这样的气氛,才能符合由学生自行建构、从多元的观点解读视觉图像作品的理念。

在鉴赏教学中,要把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教师设计教学时,应有对象意识、人文意识,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更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给他们发表感想的机会。学生之所以不爱上美术鉴赏教学,不是他们不喜欢鉴赏名作,而是因为他们感觉原本优美的美术作品,让教师分析得枯燥乏味。就以五年级上册《肖像艺术》为例,学生在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已经接触人物的外貌特征及神态,如若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如果再老调重弹,方法陈旧,学生的厌恶情绪可想而知了。教学中没有真理的创生,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课堂不是寻求真理、发现真理、分享真理的首要地方,那么,教学就难以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所以,美术课程强调学生经验的生成,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活生生的经验,通过师生的交互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因为在认知理解的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迁想妙得”,这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追求。

鉴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不但应学会探究赏析作品,还要能够用语言来恰切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阐释学指出,在鉴赏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作品意义的多向性,给鉴赏阅读者理解、表达与再创造,提供了一种空间与可能。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体现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及价值观的有机统一,需要重视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的美术鉴赏教学采取的对话法,将阅读鉴赏行为看作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这个对话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地揭示美术作品的内蕴的过程是“对作品的深刻内涵的阐释,或者说对作品的整个结构与形式,对浑然一体的诗的真谛的阐释”主张建立以学生为本体的活动体系,让学生在参与交流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作品的意义,在对话教学中,学生的探究精神、主动性及情感价值观等得到发展。通过对话,学生可以学会怎样阅读鉴赏,怎样创造性地理解作品,怎样将自己的经历置于更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作品。描述、分析、解释和判断四个美术鉴赏教学的步骤,认为任何人只要遵循这个方法和步骤,就能接近美术作品的原意。鉴赏教学应从学生切身的重大问题着手,让学生探索自己的意义,而不是被动接受课本或老师告诉他们的意义。重视学生自我意义的建构,而引导学生建构意义的观点则是多元的,但这些多元的观点都有助于学生解构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完成批判性解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反思批判性问题“你看到什么?——你所看到的,具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意义与你有何关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意义?——反思理解的适切性,批判、修正自己的理解。”这种反思批判性问题的提问方式,促进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摆脱学生前概念的压制。尤其是视觉文化的美术鉴赏教学教学,相当重视批判性解读,希望学生能具有反思批判的能力。促进教学反思批评的提问方式,也许是一个培养学生反思批判能力的有效做法。

《美术鉴赏实践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